核心提示
在生命最脆弱的边缘,
包医一附院新生儿科
联合产科、院感科、PICC等多学科力量,
用精湛技术与无微不至的守护,
为一位经历多次流产的母亲,
托起了仅650克、孕24+6周的
“掌心宝贝”的生命希望,
共同上演了一场关于坚韧、
协作与爱的生命保卫战。
一家三口终相见
7月18日,当小米(化名)和丈夫第一次见到出生仅78天的宝宝时,瞬间泪如雨下。像一只小猫一样柔嫩脆弱的女儿,那么轻、那么软、那么可爱,让他们的心都融化了。
展开剩余87%“我不能哭,哭怕奶水不够,宝宝吃不饱怎么办。”小米擦了擦眼角,将乳头轻轻地塞入女儿的小嘴巴里。泪痕还没有擦干,又开心地笑了。
而爸爸用手勾着女儿的小指头,眼泪止不住地扑簌簌地往下掉。
一家三口的温馨画面,让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包医一附院)新生儿科主任宋玉娥和管床医生葛琪琦的眼睛也模糊了。
作为“战友”,她们和同事们共同照护着这个“掌心宝贝”,度过了无数次生死攸关的瞬间。这一刻,她们觉得:一切都值了。
多学科筑起生命防线
小米多年来求子不易,从26岁到36岁十年间,她的孕育之路异常坎坷。
据宋玉娥介绍,小米十年间跨越了三道险关:输卵管再通术后出现了宫外孕、两次中晚期流产。这是第三次妊娠,尽管妇产科医生给这位准妈妈实施了两次宫颈环扎来构筑这道防线,为宝宝赢得了十周的孕育时间,但24+6周仍不可避免地发动了宫缩。
5月1日,危机再次降临!早产征兆突如其来!
葛琪琦回忆道:“事发当天,妇产科二病区徐耀辉主任提前通知我们待命于产房,说有一个早产儿需要救治。我们紧急准备转运暖箱、无创呼吸机、氧气瓶……医护三人成立了复苏小组赶到产房。”
在这些“移动生命岛”的保驾护航下,复苏团队在婴儿娩出的瞬间行动:迅速、轻柔地将这个只有巴掌大的小生命平稳转移到预热的转运暖箱中,随即立即进行清理气道、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等关键操作。
10分钟之内,产科与新生儿科“无缝对接”,宝宝被转运至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虽然生命尚存,但仅仅24+6周的宝宝需要面临重重关卡:出生关、呼吸关、营养关、感染关、神经发育关……每一步,都需要新生儿科像保护珍宝一样如履薄冰、温柔以待。
首先是建立呼吸通道:出生后立即进行气管插管补充肺表面活性物质,相继采取容量保证的有创呼吸支持、无创呼吸支持、持续高流量鼻导管呼吸支持等呼吸支持策略;
其次是营养通道接力赛:因宝宝肠道发育不成熟,需要长期输注高浓度营养液和药物,且频繁的穿刺会给宝宝带来巨大的痛苦和风险,深静脉置管就成了宝宝的生命通道。
面对巨大挑战,新生儿科在宝宝出生两小时后成功置入脐静脉置管;随着宝宝血管渐渐发育,新生儿科又联合PICC专科门诊,在宝宝薄如蝉翼的皮肤、细如发丝的血管中建立了脐静脉置管,保证了营养支持和抗炎治疗。
多学科筑起生命防线,新生儿科的医护们更是化身成为宝宝的“临时妈妈”,不分昼夜,全程守候。
她们24小时密切关注监视器;从0.5ml开始微量鼻饲喂养;时刻保证暖箱的湿度和温度最接近妈妈腹中的温度;接触宝宝时严格消毒,确保无菌操作;避免血压波动,预防颅内出血……
“我们给宝宝做了多项检查,没有颅内出血,没有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没有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无严重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这说明,各个系统的发育是良好的,我们前期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宋玉娥欣慰地说。
“九死一生”终渡难关
7月18日,宝宝终于成功脱离呼吸机,可以自主呼吸了!
在煎熬中坚守的小米也终于等来了医院的通知:入院新生儿科进行新手妈妈“岗前”培训。“我们要亲自培训家属带养宝宝,培训合格了,我们心里才能踏实,才能让他们带宝宝出院。”宋玉娥说。
“当妈妈激动地将宝宝小心翼翼地抱到怀中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坚韧的‘小战士’终于和爸爸妈妈团聚了。”葛琪琦连连感慨:“太不容易了!”
7月31日,已成长至2200g、住院91天的宝宝顺利出院。宋玉娥欣慰地说:“看着这个曾经只有650克的小生命,如今在妈妈的怀里竟然微微咧开了嘴角笑了,我真是太高兴了。”
宋玉娥介绍,小于28周为“未成熟儿”,24周以内为“生存极限早产儿”,该患儿仅为24+6周,各系统器官发育极不成熟,具有极端的凶险性——会随时面临呼吸衰竭、颅内出血、感染、喂养不耐受等“九死一生”的难关。
“如今宝宝成功救治,除了我们新生儿科整个团队的精准精细管理外,也离不开产科、PICC、院感科、营养科、彩超室和放射科的及时床旁检测……是包医一附院人的团体协作,保证了治疗的顺利进行。”
出院时,小米和丈夫将两面红彤彤的锦旗送到新生儿科,朴实的他们不善言辞,却用“家一般的温暖 亲人般的呵护”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作为包头市高危孕产妇救治中心,包医一附院新生儿科对于妇产科早产儿的分娩起到了很大的保障作用。
而24+6周 650g“掌心宝贝”的生命保卫战,不仅是一个医学上的成功案例,更是包医一附院建立的“高危孕产妇-新生儿”联动机制、多学科会诊(MDT)制度、绿色通道等体系保障,创造了生命奇迹,凸显出医疗技术的力量和医护的卓越能力。
受访专家 | 宋玉娥
包医一附院新生儿科主任
主任医师
【专业擅长】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及牛奶蛋白蛋白过敏,
新生儿黄疸,新生儿感染,
早产儿临床管理及出院后随访,
婴幼儿发育迟缓及营养障碍性疾病,
儿童常见病。
【出诊时间】
每周二上午、周三下午
儿科门诊
专家介绍 | 葛琪琦
包医一附院新生儿科
副主任医师
【专业擅长】
新生儿窒息、肺炎、
呼吸窘迫综合征、败血症、
高胆红素血症等常见病,
新生儿急危重症抢救、
早产儿精细化管理、
医疗保健等。
【出诊时间】
每周六下午
来源:健康包头
发布于:北京市金御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